对“微”加班能否说“不”

2017-08-23 阅读次数: 2795

        “叮咚”一声,手机一响,人们会情不自禁地赶紧看看微信是否有新信息。

        微信,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。腾讯互联网与社会研究中心、中国社科院国情调查与大数据研究中心于今年2月发布的《社交网络与赋能研究报告》显示,73%的人通常每隔15分钟至少看一次微信等社交软件。

        在职场中,人们对微信也越发依赖。报告显示,超过五成的青年、中年人认为,微信这样的社交工具在拓展业务范围、提高与同事及客户沟通效率、工作更灵活方面有积极作用。但近两成青年人认为,微信让生活与工作界限不明显,增加了工作负担。

        微信等新媒体是否绑架了职场人的生活空间,让工作无孔不入?企业管理者如何作为,让员工工作和生活实现平衡?

        “微”加班无处不在

        周五晚上,手机微信一来消息,毛丽丽就浑身不自在。看完了微信,她“整个人就不好了”,原因是单位领导又通过微信布置工作了。

        “领导的任务是下周一上班时,要交客户活动方案。”毛丽丽认为,周五晚上布置任务,这不就是明摆了要求自己周末加班吗?原计划的周六踏春活动只得泡汤,毛丽丽很是沮丧。

        毛丽丽所在公关公司的老板是个工作狂。有了微信,老板会随时和下属联系。

        面对现状,毛丽丽不禁吐槽道:“自从有了微信,领导经常在微信群里讨论工作、分配任务。我经常隐形加班。”上下班的界限越来越模糊,让毛丽丽有些不堪重负。

        除了平时和周末,还有些用人单位在国家法定节假日通过微信布置加班。李锂是一家新媒体的网络编辑,今年春节期间,他接到上司发来的临时任务,不得不中断假期:“虽然我们只要在家完成任务即可,可是这种没有加班费的加班正常吗?”

        尽管有怨气,但是李锂也不敢得罪老板:“微信工作群里面有通知,所有人都看得到你的回复。如果没有回复,我会被罚款,其他同事也会看我的笑话。这种绑架了业余生活的微信,真让人又爱又恨。”

        争取权益合理有度

        随着移动办公的普及,不少职场人的工作时间在变相增加,从朝九晚五延长到了24小时,甚至挤占了周末和节假日。

        如果领导在节假日通过微信布置了临时任务,劳动者能向领导要求加班费吗?对于这个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,上海唐毅律师事务所律师邵敏杰认为,对于弹性工作者而言,比如,在春节期间是否算作加班,要以公司与职工的约定为准。

        邵敏杰举例道,如果老板在除夕当天告诉职工,这份工作需要在第二天完成,那么就能算加班;反之,如果老板在除夕当天表示,这份工作可以节后再交,那么即便是职工自己选择在春节期间处理工作内容,也不能算作加班。

        对于如何申诉自己的加班费权益,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律师岳屾山表示,员工按照单位的要求在上班时间以外完成单位布置的工作,属于加班范畴,企业要支付加班费用,但劳动者维权要留存相关证据。一般如短信记录、微信记录或者给老板的回复邮件,等等,都会留下一些痕迹,能证明在工作时间以外、在非工作场所内完成单位交办的工作。

        不过对于大多数劳动者而言,都不愿意为了一点加班费而和单位对簿公堂。李锂建议道:“单位领导或者人力资源管理人员,能不能为那些坚持加班的劳动者发放些物质奖励或者精神奖励?任何鼓励都能让劳动者感受到人性化管理的温暖。”

        工作生活划分界限

        微信等新媒体让职场人感受到压力,是因为它模糊了工作和生活的边界,让职场人疲惫不堪。

        研究显示,在造成职业倦怠的各种因素中,工作负荷排在第一位,长期的过量工作就会加速职业倦怠的产生。

       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丁雷建议,管理者应该建立一种人性化的管理思想,将员工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对待,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,而不是自己的某种附属品随时可以使唤。一个在休息时间得到充分休息的员工,才能在工作时间发挥更大的工作效率。

        对于职场人,丁雷建议道,在工作时间之外,将微信设置为震动或是不提示消息,最好也让领导知道你工作外的生活习惯,比如下班不经常看微信,有急事可以电话指示。

        上下属之间的充分信任最为关键。丁雷说,应在此基础上磨合出一种使双方合力最大化的工作模式,进而提高效率,不能靠一个人,而是靠一个团队。